上海博物馆一楼大堂里,正在举行今年最后一个特展“仪象万千——明代彩色釉陶俑特展”。数十件彩色釉陶器中,有两尊人物陶器是离开中国百年又回归的“故人”;旁边的“东西汇融——中欧陶瓷与文化交流特展”逾200件(组)展品和图像,则来自全球17家博物馆和收藏机构。
“没想到不出国门,还能看到这么多全球顶级文物和艺术品。”前来观展的市民胡旭翻开自己的“观展笔记”,那里面记录着她今年参观的24场展览和活动,其中绝大部分是国际性文化活动。
国际疫情形势仍不明朗,国际商旅交通阻碍重重。但在不少市民和游客的亲历中,即将过去的2021年,世界顶级的艺术品、文物纷至沓来,各类文化艺术展览和活动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仍不断举办。上海的国际文化交流表现出强大的活力,为疫情常态化防控之下的国际文化交流探索着创新方案。
汇融全球博物馆力量
“东西汇融——中欧陶瓷与文化交流特展”的压台展品,是一幅长171.3厘米、宽79.5厘米的陶瓷壁砖,顶部描绘的是《西游记》中观音和孙悟空——这件收藏在荷兰国立博物馆的17世纪末文物,记录着历史上中西方文化的碰撞。
,,五湖四海足球吧(www.hgbbs.vip)凝集民间高手免费提供各联赛足球资讯、足球推荐、足球贴士等,致力为广大波友提供更全面、更专业的赛前预测分析,让更多球迷随时随地找到自己想要的赛事资讯,以及在本站尽情发言自己的观点。
“展览的主题是早期全球化中的东西汇融,而展览本身则是全球博物馆力量的汇融。”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用“熬”来描述这场疫情发生以来堪称国际博物馆界“参与地区最广、参展规格极高”的展览筹办过程。
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计划——方案一再调整,展期多次延迟,重新策划展陈的展览于今年10月底亮相,“这不是简单地引进一个展览,而是原有展览的再策划再创作,呈现的脉络结构和整体风格很不一样,其中至少70%的展品是新加入的。”
“首次”“最大”“全新”这些关键词,在今年上海国际文化交流中频频出现。今年7月30日,“爱即色彩——马克·夏加尔展”在上海久事美术馆开幕,是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夏加尔作品巡展;作为浦东美术馆开馆展览之一的“胡安·米罗:女人·小鸟·星星”,也是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米罗作品展;包括3幅《睡莲》在内的“莫奈与印象派大师展”今年8月刚一落幕,拉斐尔、提香、鲁本斯等名家作品又随“文艺复兴至十九世纪——意大利卡拉拉学院藏品展”而来……“城市的发展不光要有经济的增长,也要有宜居的环境,‘软实力’能吸引更多的国际人才、企业和机构。”在业内人士看来,上海“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”,是“人民城市”的生动写照。
会场交流变“云上对话”
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上,执导过《无主之地》的波黑导演丹尼斯·塔诺维奇在答应出席上影节“电影大师班”活动后一度“失踪”了,在最后一刻才联系上影节并完成连线调试。疫情让国际交通变得艰难,但与国际顶级影人对话的“电影大师班”从未中断。昔日的会场交流变成“云上对话”,变数在增加,线下工作只多不少。